因為參與能源相關的跨領域研究計畫,使她對能源在臺灣的使用狀況產生興趣,也開始關注臺灣太陽光電在地使用情形,在研究中她發現臺灣是製造生產太陽能板的世界前幾大國家,但是國內應用卻相對稀少。為了回答及解決這個問題,陳惠萍開始踏上尋訪臺灣太陽光電發展的歷程,以及為什麼我們不使用這項綠能科技產品,並將「臺灣太陽光電的社會技術網絡分析」作為她的博士研究論文。
當時,陳惠萍拜訪了全臺灣十幾位第一批用政府資源在他們家屋頂上蓋太陽能的使用者,「我很好奇他們為什麼要做這麼不理性的事情,因為將太陽能板蓋在屋頂上需花費較高額資金且申請流程繁瑣」陳惠萍笑著說道。
在拜訪完全臺灣早期領先使用者後,她認為雖然每個人使用太陽能板的動機不同,初步分為:環保實踐派、務實儲電派及產業試驗派等三派,但是在深入訪查的過程中,她觀察到一件事情:「從第一批使用者身上她看到了強大的民間動能,也許在旁人看來他們的行為不理性,但是對他們來說,確實有很強大的動機去採取行動,有的人想為環境盡一份心力、有的人想為企業儲電預備、也有的人想為未來產業的經營發展加入試驗等。」而這些常民參與的珍貴經驗,也成為促進國內太陽光電在地使用發展的啟動之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