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宣告跟進眾多國家、將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全台許多上游供應商的老闆們,當晚都緊張得夜不成眠。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馮嘯儒也看出這個趨勢,他高聲說:「淨零排放將是企業界得共同參與的行動,使用永續能源更是企業競爭力的充分展現!」他在風傳媒《減碳未來式》高峰論壇上預告。
為了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國際企業大多透過 EAC(再生能源憑證)、PPA(向再生能源電廠購電)、自行發電等方式取得綠電。從產業別來分,IT、金融業大多透過憑證,而礦業等高耗能產業則透過自行發電來獲得綠電。
20211014-風傳媒董事長張果軍(右四)、社長王學呈(右起)、KIA汽車總裁李昌益、永豐餘總經理蔡維力、工研院劉文雄院長、金管會綜規處長胡則華、陽光伏特家執行長馮嘯儒、環海淨塑總監任兆玲14日出席風傳媒「減碳未來式趨勢與挑戰」高峰論壇。(顏麟宇攝)
在台灣,陽光伏特家統計,約 80% 的企業傾向透過採購取得綠電,20% 傾向自行發電。馮嘯儒說明,企業想自行發電,原因大多是每度電的成本較低。至於想直接購買綠電的企業,則是因為自行發電需要建置發電設備,資金機會成本較高,也受到屋頂空間的限制;另外,發電並非企業的主要業務,為了降低管理複雜度,而採取相對容易的購電方案。
若要購買綠電,用戶可以選擇直接向電廠購電,也能透過陽光伏特家等再生能源售電業者購電。為何要透過售電業者購電?馮嘯儒解釋,用戶的用電曲線未必與發電廠的發電曲線匹配。對電廠來說,不希望發電卻沒被用掉,雖然可以賣給台電,但費率就比較低;若能將電賣給多個用戶,就能堆高用電曲線,確保綠電的需求量,讓發的每一度綠電都能被用戶使用,確保發電效益。而售電業者就扮演中介的角色,媒合發電端與用戶端。
採購綠電必須經過初步用電匹配評估(1 到 3 個月)、簽訂購電契約(1 到 3 個月)、行政流程申請(1 到 3 週)等 3 個流程。跑完整個流程,至少要花上半年的時間,最長甚至可能超過 1 年半。不僅如此,馮嘯儒表示,國內綠電採購還面臨「綁、限、難、窄」等 4 項挑戰!
何謂「綁」,指的是為了財務表現,有不少電廠向銀行融資,而銀行偏好那些賣電給台電的電廠。雖然賣給企業的收費較高,但風險也較高,銀行較不願意放貸。因此,目前全國綠電仍有99%是躉售給台電。至於「限」的意思,是根據法規,僅有第一型電廠可將電力轉供給終端用戶,小型電廠並不能轉供。但台灣多達9成太陽能電廠都是小型電廠,它們可用自有資金建置、較不需要融資,避免被「綁」卻仍受法規限制,不能轉供綠電給用戶。
另外,透過智慧電表可了解用戶的使用行為,有助於適當配置電源的供給與需求,但大部分民眾沒有智慧電表,必須先添購才能用綠電,是一般民眾最「困難」的點。
至於窄,指的是憑證制度雖能定義綠電的環境價值,但計算不易,加上需求者適配性不高,導致交易可成立的區間頗為狹窄。企業身受法規與國際客戶雙重壓力,但對一般民眾來說,所謂的憑證,根本就像獎狀一樣,並沒有實質用途。
若要突破限制,馮嘯儒認為根本性的做法在於了解「碳的社會成本是多少?」。目前的爭議點,在於大家不知道碳的社會成本,若能知道成本,現在的碳交易與憑證就可以從投資的角度出發,而不是不確定的花費。馮嘯儒也認為,民眾沒有購買綠電的行動,很多原因在於「沒有認知」。陽光伏特家給民眾認知的機會,雖然現在很多人是因為經濟誘因而出資,但透過參與,就有機會認識綠電,進而思考購買綠電的問題。
結尾,馮嘯儒引述了永續發展的定義:「在不剝奪未來世代滿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滿足人類現在的自身需求。」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陽光伏特家創立共同出資的模式,讓一般民眾參與太陽能的投資與建置,替永續發展盡一份心力。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