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排碳的能源 並非人人都負擔得起?「公正轉型」降低衝擊避免抗爭

蘋果日報 2021-09-03

為了避免氣候災難,加速奔向淨零已是世界各國的共同方向。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宣步推動淨零排碳目標。近日行政院也具體裁示,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也必須將2050淨零排放納入目標。

須考慮資源分配不對等

台灣正在加入這場全球零碳行動,我認為如何在淨零轉型的道路上兼顧公平正義,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挑戰。因此,我希望呼籲政府在邁向淨零的過程應納入「公正轉型」思考,以確保淨零未來不會加劇社會不平等或環境不正義。

「公正轉型」最早於1980年代被提出,起源於環境爭議與勞工權益等問題。近年,國際上強調的公正轉型則不只包含環境正義,更擴及氣候正義、能源正義等範疇。現今公正轉型的概念,強調必須關注轉型過程的「社會包容性」及「分配影響」。簡單來說,具有包容性的社會轉型,必須納入所有利害關係人參與甚至共同決策。另方面,轉型過程中也需考量資源分配及風險承擔的不對等問題

借鏡英法等國過去經驗

例如,轉型是否造成對特定勞工、低社經人口造成程度更大的影響。2018年法國的黃背心運動,便是因政府低碳轉型下的燃油稅政策,未能考量對居住郊區的勞工或中產階級衝擊,亦無規劃良好配套措施所導致的社會抗爭。

由此殷鑑,我們了解邁向淨零乃是全球必要趨勢、且涉及廣泛社會經濟範疇,因此過程中必須妥善權衡利害關係人利益,並透過良好的公正轉型設計才能順利推進。例如,承諾2050達到淨零碳排的英國政府,針對低碳轉型下的電力消費者,不只進行追蹤研究更提出保障脆弱消費者的具體策略,像是透過智慧電表掌握弱勢對象的電力需求與問題、鼓勵電力公司強化對脆弱族群的客戶服務等,以及藉由能源補貼措施及具包容性的創新服務,幫助弱勢對象取得可負擔的電力。

鼓勵民間參與也是關鍵

在台灣開始轉向淨零之際,政府應納入公正轉型概念,提出對大眾弱勢有利的設計。例如:納入公眾參與、為受影響的勞工提供就業機會、公平分配支持永續發展的基礎設施、幫助低收入家庭或能源弱勢獲得可負擔的綠色產品及服務、以及設計漸進式的綠色稅制改革。例如,因應取消化石燃料補貼或碳定價等措施導致提高能源及交通價格等問題,於此國家可透過相關補貼、稅務分配及改革等措施,降低對可能影響人口的衝擊。

此外,鼓勵民間參與也是達成淨零目標的關鍵行動。例如,能源轉型過程應結合更多民眾參與公民電廠、創造綠色共享經濟。此外,也可透過綠能公益行動,結合企業與民眾的愛心力量,一起用綠能點亮社會角落,讓每一度綠電都更有價值影響力。

呼籲官民協力以人為本

最後,我希望再次呼籲:無論2050淨零目標或是2025能源轉型,政策應更強化公正原則,並結合政府與民間協力才能落實所有人的希望願景。此外,唯有回歸「以人為本」並且兼顧公平正義的轉型之道,才能真正走向「不遺落任何人」的共好未來。

閱讀全文 →

其他媒體報導